药苑指尖微党课:抗美援朝英雄-亚博电竞手机版

| |
站群导航
主站
教学机构
党政管理
科研及产业机构
公共服务
专题栏目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未指定
欢迎光临 党史学习教育 !
您的位置: >微党课>详细内容

微党课

药苑指尖微党课:抗美援朝英雄-易如元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07 22:49:42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药学院中药资源与鉴定系党支部的陈江,欢迎大家收听药苑指尖微党课。我是四川新都新繁人,一说起荣校,可能大家还有点陌生,但说起四川革命伤残军人医院,家应该耳熟能详。荣校,也叫荣军校,全称四川革命伤残军人医院。当地咋们都称之为荣校。小时候,家境贫寒,母亲生病总舍不得去医院,但有一个医院例外,就是荣校。印象中,荣校看病十分便宜,而且看病医生技术好,时常还会有大专家例行到荣校坐诊。总之,荣校给我的印象,就是一群特殊的人,在一个很特别的医院中疗养,同时医生很好,里面看病不贵。等长到懂事了,才知道,里面的一群特殊人,都是在抗美援朝中受伤的革命军人。

今天将和大家一起走进家乡新都荣校,听听老英雄易如元的故事。习近平曾经抗美援朝70周年讲话中提到,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易如元,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

易如元,三级伤残军人,今年已是87岁高龄,1934年5月生于重庆市綦江县。1953年3月在朝鲜战场负伤,1956年9月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休养。1942年,易如元8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10岁时,父亲被抓了壮丁,以后音讯杳无,易如元再也没有见到父亲回来,孤独的他从此便与自己的叔伯、祖母一起生活。从小失去双亲的易如元,虽然缺少父母的悉心照顾和更多的呵护,但含辛茹苦的生活却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的品质。1951年春天,党和国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不满17岁的热血青年易如元万分激动,他立即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5月1日这天,易如元成了一名光荣的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5月28日,易如元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

1953年,易如元所在的五七九团高射机枪连,来到了板门店铁架山281.7高地,他被分配到第七班负责观察敌机。使用的对空武器是12.7毫米高射机枪,主要用于歼灭斜距离在2000米以内的低空敌机和3000米以内的地面敌兵,对于300米的装甲和200米的坦克,都是有效射程。3月17日这天,却令易如元终生难忘。那天早上七八点的时候,敌机突然开始轰炸铁架山我281.7高地的阵地,易如元正在该阵地负责观察敌机在空中的情况。易老回忆说:“大概上午8点过,我正在观察空中的一刹那,便一下没了知觉,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已是趴着的,两只眼睛已经什么也看不见了,战友们把我牵着走出战壕,我感觉鼻子也断了,出气呼呼的响,一摸左手,啊!没了,只剩下一张皮。”易如元,这位驻守在铁架山281.7高地的五七九团高机连第七班的英勇战士,被4名战友用门板抬下了阵地。在送往战地救护兵站途中那种无法形容的伤痛中,他没有叫一声疼痛,要知道,他才刚满18岁。1953年5月1日,身负重伤的易如元被送回祖国第十五陆军医院,接受手术治疗。

经医生们的努力,给身负重伤的易如元左手做了截肢手术,经眼睛手术后,仅剩下只有一点微光视力的左眼能看到一点点东西。最终,易如元失去了左手和右眼,左目微光,成为一等残废军人。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医生和护士很快察觉到了这一切,不断地开导他,给他讲保尔·柯察金的故事,鼓励他。坚强的易如元很快明白:在战场上不怕牺牲为国献身是勇士,但真正的勇士是敢于同命运挑战的战士。失去了左手和右眼算不了什么,只要有一颗永不残废的心,就可以成为生活中的强者,继续实现人生中的梦想。很快,他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钱,花152.2万元(注:当时1万元相当于今人民币1元)在重庆买了一台手风琴,虽然只有2组音,用仅有负伤后的右手和指法不正规的动作进行练习,晚上还为大家跳舞伴奏,好像又使自己回到了“我们把人民的力量、战士的荣光高声歌唱,把杀敌的勇气、战斗的激情高度发扬”的快乐日子和幸福时光。

易如元被新闻媒体称为中国“怪笛手”。说他怪,因为他只有一只右手和一只断臂;他使用的竹笛也怪,除了上面有发音孔外,下面还多挖了一个孔。谁能想象,仅有一只手的易如元,却能吹出悠扬美妙的笛音。为了执著的追求,易如元无数次地磨破了残肢和嘴唇。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可以游刃有余地演奏出《我是一个兵》《桂花开放幸福来》《茉莉花》等曲子。1958年6月1日晚的北京政协礼堂里,迎来了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课余演出队。当年还是24岁的小伙子易如元,用仅有的一只右手,奇迹般地用竹笛,奏出了悠扬婉转的《渠边山歌》。

此外,易如元会打乒乓球,还是照相摄影的玩家,是一位与时俱进的士兵。易老常说:“我做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予我的,我要做好力所能及和有意义的事,来报答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如今,易如元虽年事已高,但他有着自己快乐的理想源泉,有着为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壮志,有一颗力所能及而永不残废的心……

致敬!

(编辑/霍文巍)

终审:超管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