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科学中国人】彭成团队|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中医药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21 09:31:44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

b9d41f0be45f4af8beded5ed3f52ac35.jpeg

▲《科学中国人》封面人物:彭成

“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寄语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无比辉煌的中医药如果能够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不仅可以造福更多的人群,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对发展民族产业、提高中医药国际地位和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医理论的巨大差异和统一标准的缺乏,让中医药在通往世界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然而,在这条任重道远的路途之上,从不缺乏勇于担当、负重前行的开拓者。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副校长、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彭成便是其中一位。

彭成扎根于中医药教学、科研、管理和临床工作30余年,同时在中医药传承、发展以及国际化推广领域深耕了30余年。他在前辈的基础上,对中药复杂系统品种、品质、制药、药性、功效、应用等关键要素的发生、发展、变化进行系统研究,最终构建了系统中药学理论技术体系和实践方法,首创了“系统中药学”学科体系,这也成为他一以贯之的中医药研究方法论。

在彭成的身边,凝聚着一批年轻有为、志存高远的中医药工作者,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各个学科,但胸怀一种共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要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这门国粹传承好、发展好,为人民安康、国家富强作出新贡献。

在彭成的带领下,这样一支充满战斗力的团队,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的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将“系统中药学”的学术思想应用于“中药大品种全产业链开发”“有毒中药‘毒-效’多维评价和整合分析”“抗耐药菌创新中药研究”等诸多方面。

成果展现了中医药现代研究的科学性、复杂性、创新性和实用性,推动了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级与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今年还光荣入选了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我们要挖掘传统中医药的智慧,勇攀世界医学高峰。”彭成的话代表了团队全体成员的心声,“未来,中医药将会为解决世界性医学难题做出更大突破!”

►►►走向世界

——中医药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更应当与时俱进,在当代闪烁光芒。

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巨擘钱学森先生就曾经预言:“如果把中医药学的奥秘揭示清楚,可能使整个科学发生一次大革命。”钱老的这一席讲话,深刻地阐述了我国中医药学所具有的科学性,以及在世界科学的前瞻性。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的疾病更是千差万别。

“几千年来,中医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继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生命观、健康观,完美地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还蕴含着深邃的东方哲学思想。”彭成解释道,同时他话锋一转,“但是要想得到世界的认可,在坚持中医药本身的东方整体宏观思维的同时,还要做到中西融合,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析和阐述其本质与原理——这是通往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一条重要路径。”

中医药走向世界存在着一些壁垒,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标准壁垒”。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中医药传播到了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却普遍难以进入国际医药的主流市场。

在西方人眼中,中药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化学成分库,每一味中药里面,有成千上万个成分和千差万别的结构。在欧美国家,对药品有其严格的标准认定要求,达不到认可标准的药品就无法上市。由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能够全面控制中药质量的现代质量标准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迫切需求。

在彭成看来,中医药要走出国门,有国际话语权,就需要在系统科学的思路指引下进行研究,并将中药系统化。

深耕中医药领域多年的他首创了“系统中药学”学科,提出中药“品、质、制、性、效、用”多维评价模式。

这一模式用系统的思维,从品种质量制药药性,到药效和临床应用,将中药从形成到应用的整个链条打通,对中药材进行全产业链的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方法来解析内在的科学内涵和原理,改变了长久以来中药研究成果零散、单独、不成体系的局面。

“把中药推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之一,就是要采用全世界共同认可的标准。”

明确了这一点,彭成团队与诸多药企合作,进行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努力。

2018年,他们与成都泰合健康科技集团合作研制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三七通舒胶囊”原料药“三七三醇皂苷”的质量标准首次进入以质量要求严苛著称的《德国药品法典》,这是全国首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提取物标准进入西方国家药典,这意味着中药在欧洲的传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也标志着我国中药国际化进程跨出重要一步。

此后5年里,彭成团队持续推动中药标准化建设和国家行业标准联动升级,制定出中药材相关标准与规范共105项,为中药材、饮片、中成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走向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亚博电竞手机版的技术支持。

在中医药逐渐吸引世界关注的同时,频繁发生的中药不良反应却阻碍着中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

针对国内外广泛关注且备受质疑的中药安全性问题,彭成将其视为关系到国计民生及中药国际形象的大事,他特别强调:“中药‘毒-效’的科学评价已经成为医药界必须解决的科技难题!”

为此,长期聚焦中药毒性研究的彭成率先在我国开创了中药毒理学这个新学科,开拓性地提出了“毒性物质基础-毒作用机制-控毒方法体系”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模式,提出“中药‘毒-效’多维评价与整合分析”的研究思路。

此后,彭成团队起草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心脏毒性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还与华润三九(雅安)药业共同研究解决了中药注射剂大品种——参附注射液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了涵盖种子种苗、良种繁育技术、药材等级、采收加工、储存运输、炮制工艺、饮片、中间体、中成药等质量控制的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实现了参附注射液的品质控制,解决了其安全质量问题。

在彭成的带领下,团队通过对有毒中药安全性的长期研究,最终澄清了大众对中药“有毒”的误解,攻克了中药毒效评价的科技瓶颈难题,促进了大众对中药毒性的科学认知,增强了国内外对中医药的信任。

进入21世纪,抗生素滥用业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普遍现象,对人体健康以及生活环境带来了极大危害。

滥用抗生素带来的耐药菌株和超级细菌的产生遂成为国际临床治疗上棘手的问题,寻找新的抗菌药物代替传统抗生素十分迫切。

面对对抗超级细菌这一世界级的难题,彭成别出心裁,抓住中药不易产生耐药性、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等特性,开始带领团队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中药抗菌研究,提出“方-病证-菌、药-病证-菌、部位-病证-菌、成分-病证-菌、物质结构-网络关系-作用靶标”的中药防治耐药菌感染创新药物发现模式,开展抗耐药菌中药创新药物的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彭成发现广藿香油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为进一步挖掘其对开发创新抗菌药物的价值,团队夜以继日地寻找广藿香油抗菌的有效成分和机制,成功在广藿香油中找到了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广藿香酮,其有被开发为新型抗菌药物的极大潜力,这一发现让国际医学界对中药抗耐药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于2019年获批欧洲pct专利,提供了一种用中国方案解决全球难题的新思路。

随着彭成团队的成果得到认可和信任,越来越多的国际同行也向中国团队投来了合作的橄榄枝。

最近几年里,彭成团队先后为新西兰、泰国、黑山等国家进行了中药资源普查,制定中药标准,持续向国际输入中医药智慧,提供“成都中医药大学范例”。

►►►为中药未来向前冲

——一颗种子、一味草药,

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这些年来,在中医药界,关于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制定科学规划,建立、完善我国中药资源的基础档案和数据库的呼声一直没有中断。

进行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不仅关系到生态的平衡发展,还关系到药材种植、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2年启动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期间,彭成带领团队在摸清我国中药资源的家底,尤其是四川省中药资源的家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长时间的实地调研,搜集了大量珍贵中药资源。

“中药资源在中药产业链的最前端,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源头和基础。”彭成强调,“普查,不只是为了摸清家底,最重要的是必须建立中药种质资源库,从源头上对中药资源加以保护,否则,未来我们在全球是没有话语权的!”

2012年,在彭成的倡议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建设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

e088d86b06ac4150bdf8c49d377efdbc.jpeg

▲彭成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

“没有合理的中药种质保存设施和技术体系,中药创新就是‘无米之炊’。回过头来看,当年彭校长带着我们做种质资源库这件事,的确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布局。”

作为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技术负责人的裴瑾感叹道,“我记得当时彭校长给我们安排任务的时候,大家都是从读文献开始的。因为在10年前,对于中药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和种质资源的保存,大家都还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经验,心里都没有底。”

“我们当时对于种子生物学的研究几乎是从零开始,保存每一份中药种质的过程,对我们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科学研究。”

裴瑾回忆当初,各种各样的难题摆在团队成员的面前。比如应该如何保存这些中药资源?种子的低温保存技术体系如何搭建?如何评价种子的质量?如何评价它保存以后的生物学改变?一系列的科学问题亟须得到解答。

彼时,彭成已经担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的职务,日常的科研与行政工作繁忙,但他依然决定亲自带领团队四处“取经”。

他们曾经在一周之内,北上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南下昆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马不停蹄地开展调研考察,搜集资料,详细了解种质资源库的建设信息。

由于行程匆忙,很多时候来不及提前做好后勤安排,他们在天南海北住着最简陋的旅社,饱一顿饥一顿地四处奔波,但是经过一番“补课”之后,他们对于种质资源库的建设有了信心和底气,有了方向。

之后,彭成还不远万里,带领团队到全球最大、保存物种最多样化的种子银行——英国千年种子库进行现场学习,虚心请教他们的体系构建和保存模式,团队的技术人员也先后分批到千年种子库接受培训,受益匪浅。

经过整整10年的建设和完善,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目前已成为国家中药战略储备库,里面存放着3万多份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中药种子。

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药种质资源单体库,被国内外视为中药材的“诺亚方舟”。

保存在这里的中药种子,通过脱水、低温、冷冻方式,静静地保存活力,50年后依然拥有生命力,一旦需要它们就能破土而出。

1857f375e2e64a29b6734c4284e3ddd7.jpeg

▲团队成员围在彭成周围讨论问题

“这些都是彭校长一手一脚带着大家做出来的,特别不容易,就像被我们养大的孩子一样。”裴瑾动情地表示。

有了种质资源库,不仅可以保存中药种子,还可以研究中草药的全基因图谱,破解其中的关键基因、次生代谢产物、药物发生作用的物质,用工程的方法来解决资源的问题。

这个资源库还承担着川产道地药材品种栽培、特色品种的基因组学、高寒濒危稀有药材野生变家种的生物繁育等重大攻关研究。

谈到道地药材,这是千百年来对公认的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

彭成对于道地药材研究颇深,他所主编的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中华道地药材》,是一部910万字的皇皇巨著,为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从业者、科研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内容。

彭成将优质道地药材的标准浓缩为五大要素,即优良的种质资源、适宜的生长环境、规范的生产加工体系、显著的临床疗效和中华人文思想。

四川自古产名药,有“无川不成方”之说,四川中药材与道地药材的品种数量居全国之首,但也存在着品种虽丰,数量虽众,但规模和影响力不足的现状。

彭成针对这一情况,带领团队成员开展起川产道地药材的文献梳理与系统研究工作,尤其是针对川芎、附子、川贝母、红花、半夏、益母草、赶黄草、厚朴这8种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同时建立起这8个品种的规范化种植栽培基地,全面进行种质资源的研究与新品种培育、生态环境与规范化的种植、生产加工体系与新标准建立、功效作用原理与新产品开发、质量控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等一系列从前端理论到后端产业化的科研实践。

“通过这样一个系统研究,能够阐明我们很多药材质优效佳的真正的科学内涵。”

从硕士阶段就进入彭成实验团队的谢晓芳博士,全程参与了“川产道地药材品质控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项目的研究,从导师身上,她学到了很多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在彭校长的学术理论里,坚持把中医药的文化、东方哲学思想同现代科学技术高度融合在一起,如中药道地性的研究,他是在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告诉人们,为什么这种药材种在这个地方,从历代以来就具有优越性,即中药道地性形成的科学机制。”

整个项目实施下来,团队获得了30多项国家专利和27个产品生产许可,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了29.85亿元,成为一个典型的通过科技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代表成果。

►►►为经济发展开“药方”

——中药成为一座桥梁,

一头连接产业,一头连接“三农”。

“知行合一”——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解决国家、企业、民生的迫切需求,这是彭成团队成员一贯的信念。

中药资源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择己所长,择世所需,在彭成看来,中药材是助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也是为西南各地开出的经济发展的“良方”。

20年来,他带领团队一直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让中药成为一座桥梁,一头连接产业,一头连接“三农”,担负着促进行业整体技术进步、效能提升,实现“企业增税、农民增收、科技增值”的重任。

早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彭成多次不顾个人安危,深入阿坝州灾区考察中药资源情况。

针对地震带来的灾区自然生态和植被严重破坏的后遗效应,他提出“基地建设、生态恢复、产品综合开发与产业发展一体化”的灾区道地药材资源恢复重建和综合开发利用的思路,并组成“灾区药材资源恢复重建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及示范”项目组,向科技部申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得到批准。

彭成作为负责人,牵头围绕地震灾区道地药材种植与生态重建开展研究,重点解决大黄、川贝母、厚朴等灾区药材种植、深加工、产品开发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问题,并结合脆弱生态修复,进行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示范,探索基地发展与农户增收相结合的基地建设模式、经济恢复与生态恢复相结合的道地药材种植模式、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经济模式,突破了25项药材种植与生态恢复的瓶颈技术,制定了35项药材种植标准操作规程,在灾区实现种植药材18万亩,生态植被恢复20多万亩。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彭成团队探索出一条“造血式”中药产业扶贫道路。

“真正的扶贫要产业扶贫,通过产业造血式的布局,结合当地的特色品种,通过科学技术的输出,使得他们的产品附加值增加,这样的扶贫才是可持续的。”彭成解释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彭成团队的科技人员,先后对炉藿、冕宁、布拖、古蔺、巴中、苍溪、平武等贫困地区的中药特色资源俄色、益母草、附子、赶黄草、虎杖、川明参、厚朴等进行系统研究、产品开发和生产指导,助力88个贫困县脱贫,其中,定点帮扶的4个国家级深贫县实现脱贫摘帽。

b944dc5fd69d4232bc25d54b298a2a09.jpeg

▲团队合影

2020年5月,时任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特色药材创新药物成分研究所所长熊亮被选派到凉山彝族自治州卫健委挂职副主任。

作为团队的重要成员之一,又是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课题最关键时期,彭成自然清楚熊亮的离开对团队正在进展的项目影响有多么大,但同时他也考虑到了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更何况是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所以彭成还是欣然同意了这一决定,亲自将熊亮从成都送到西昌,让他放下后顾之忧,叮嘱他为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升贫困民族地区医疗服务能力、脱贫攻坚作出贡献。

熊亮没有辜负彭成的期望,他在当地分管中医药的工作,积极组织开展中医药健康扶贫、中医药疫情防控、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将自己的所学根植在这片土地之上,连续两年被凉山州州委组织部评为“优秀”。

“凉山州地广人稀,气候优越,非常适宜一些中药材品种的种植。我多次深入基层调研、走访农户、联系企业、协调当地政府,推广了附子、川续断、川贝母等当地优良品种的种植。”

熊亮言道,“彭校长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亚博电竞手机版的技术支持,多次组织专家前往凉山调研、培训,参与‘共话健康凉山——中医药在民族地区传承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凉山彝族自治州彝医药保护条例》听证会等,为民族地区中医药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大家的努力,凉山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值显著增加,药农的年均收入也有了明显提升。”

不仅在凉山州,由于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川产道地药材在道地产区已呈逐渐消退之势。

彭成带领团队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积极和当地企业进行合作,让一些已经离开土地的药农,已经离开故土出外打工的年轻人逐步实现了回归,使道地产区又恢复了优良品种的种植和生产。

团队先后与数十家西南知名企业合作,除成功研制一批有重大影响和效益的中药新药之外,还对具有重大市场影响力的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研究,带动直接经济效益近100亿元,极大推动了四川中药产业发展,真正做到了科技扶贫。

“跟彭校长一起做的这些成果,不仅仅是在科技突破上有所收获,另外,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满足,对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这种成就感,其实是我们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幸福。”熊亮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团队之道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

网络上流传久远的一句话:“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彭成自然懂得团队的力量和梯队建设的重要性。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创建之初白手起家,如今已形成来自五湖四海、由多学科力量组成的人才队伍,并成长为国内外闻名的中医药创新团队。

b4cc931c60b34040963ac851edc10606.jpeg

▲彭成团队成员合影

一个成功团队的发展史,必然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奋斗史。

在这支队伍里汇聚了中药资源学、药理学、农学、分析化学、中西医结合等多个学科背景的成员,通过构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围绕着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形成独特的研究优势。

正是这种相对独立又互相配合的团队工作模式,使得每一位成员都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专长,又能够最及时地分享相关领域的信息与数据,促进这个优秀的团队得以健康持续发展。

“你看我们的成员里,除了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的,还有四川大学的、清华大学的、吉林农业大学的,还包括香港大学的、澳门大学的、英国伦敦大学的,天南海北的有志者组成这样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团队。”

“如李芸霞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出于对中医药的热爱加入了团队,采用现代药代动力学的技术手段研究常用中药,揭示了传统中药的功效作用原理。”

彭成介绍起他的团队成员如数家珍,“大家的视野非常开阔,胸怀也很包容,为了国家、为了行业、为了学科的前沿技术突破,我们就可以抱成团,一起来做事。”

世界上任何顶尖水平的团队,都离不了优秀的领军人物。谈到团队的成功时,成员都不约而同地将原因归功于彭成的领导。

在大家眼中,彭成不仅是学校的副校长、学科的带头人,更是良师益友;不仅是大家事业上的引路人,更始终是大家最坚强的后盾。

在投身科研的同时,彭成从没有忘记自己教师的身份,教书育人永远是他的第一要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越发重视中医药事业人才梯队的完善和建设,开始侧重做研究方向的设计和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

彭成反复强调,一流的学科之所以成为一流,往往需要几代人的传承和沉淀。

老先生们已经为我们创建了一定的基础,在“系统中药学”理论体系之下,针对中药人才培养中存在“医药脱节、类型单一”等问题,彭成提出“医药结合,系统中药,明理致用,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革新理念,并结合国家中医药发展实际需求,率先在全国建立中药学“复合-创新-应用”三类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药学、国家重点学科中药学的学科带头人,多年来,彭成始终坚持为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上课,开创了“中药毒理学”“实验方剂学”“系统中药学”等课程。

“彭校长反复强调,中药学科要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离不开拔尖人才的培养。什么是人才?他不应只会纸上谈兵,更需要在广阔大地上进行验证,最终造福于民,用自己所学所知服务于国家和民众。”韩波作为彭成昔日的弟子,已经成长为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院长,正致力于将恩师的思想一脉相传下去。

“任何一个导师都希望能以自己的学生为傲,我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看到学生有出息。”令彭成备感欣慰的是,团队里的年轻人就在这样的关怀和鞭策过程中成长起来。

如今,彭成桃李遍天下,已培养博士后20人、博士60多人、硕士80多人。他的学生分布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以及海外的中医药领域,他们当中许多人已成长为行业的骨干人才,在中医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随着中医药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重要法规和文件,中医药文化正在进一步深入千家万户、走向世界各地,推动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草木有本心,正如同一个人有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彭成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正坚守着这颗初心,在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使命征途上步履不停,前行不止。

《科学中国人》报道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dcf-vxwhxjxi3_z9npwjg

终审: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网站地图